中国古人《礼记.郊特性》曰:“大圭不琢,美其质也。”认为玉之美,在其质,由其质。人们喜爱玉,首先就在于它的优良品质,无论琢磨也好,不琢磨也好,发挥作用的是其美质,这是十分重要的。尤其是翡翠这种具有工艺价值的特殊宝石,它的美观不但决定于颜色,其质地也起了很大的作用。构成翡翠的价值的因素除颜色之外,还有它的透光性(即水头)、质地的幼细、晶体的排列等。人们欣赏翡翠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滋润感,它的晶莹通透,有特别高的韧性。翡翠种好质地好,可以托高翡翠的颜色。
一般初认识翡翠的人只会欣赏翡翠的颜色,懂得翡翠的人却十分留意翡翠种和质。“有色无种”翡翠可求得;“有种无色”难求得;“有色又有种”的翡翠难加难。正如行家的一句话“种好难生色”。
翡翠的“质”是指撇开了颜色的部分,单纯看翡翠的地子如何,有如我们看布的质地一样:是麻质,还是丝质等,并不涉及其花纹和颜色如何。“种”或“质”对翡翠的价值影响很大。
从岩石学观点看,翡翠的“质”是指翡翠的结构:(1) 结晶颗大小;(2) 结晶的形状;(3) 晶体的结合方式。
翡翠行业中的“种”,有广义,也有狭义的两种意思。狭义主要指的是翡翠的透光性(透明度)。这里所指的种又与水头水分有同义语,水分足指的是透明度高的翡翠,它的相反则指“干”。水头长,水头短,指的是翡翠能被光透过的深度。广义所谓翡翠的种,是指翡翠的种类了,例如:花青种、豆种等。
翡翠的透明度(透光性)对翡翠美观有很大的影响。行上对透光性级别以水头的长度来划分:翡翠玉质若聚光灯能透过3毫米深,称为1分水;若能透过6毫米深,则为2分水;若能透过9毫米深,则为3分水。
翡翠的种和质构成翡翠的底(地),即“地”或“底”包括了翡翠的质和透光性。